1958年,當時日本仍處於戰後重建的階段,百廢待興。有一場影響遍及世界的革命,卻靜悄悄地在大阪市內的一間民居內掀起。當時,曾經營不同業務的安藤百福,在自己居所庭園內的工作間,進行不斷的試驗,最終成功地研發出既可長期保存,又便於在家中煮食的麵條。及後他將其大量生產,大受社會歡迎;安藤百福並在同年成立日清食品,往後「出前一丁」之名由此起便無人不識。

日清食品發展至今,已擴張成為全球企業,由日本,到中東及歐洲,以至北美及南美洲,都可見到日清產品。於1985年,日清食品於香港正式設立廠房;從此日清即食麵成為香港人生活中的一部份,「出前一丁」亦成為即食麵中的名牌。

發展近六十年至今,日清食品於本港所推出的產品,已不限於即食麵,更有杯麵、伊麵、糖水,及叮叮飯等多款食品。而在2013年,日清更與同樣來自日本的零食品牌Koikeya合作,推出一系列不同口味的薯片等等,延續着創辦人安藤百福的創新精神。

「香港是日清十分重視的市場。」安藤百福的第三代後人,自2009年以來主管中國及香港分部的日清中國總代表安藤清隆透露,現時日清佔香港包裝即食麵市場約百分之五十五,杯麵市場更高達八成,絕對是即食麵界的龍頭。「香港人識飲識食,懂得分辨高質素的產品,亦寧願付出較高的價錢,購買我們的麵食。」除了在家享用,在香港各地的茶餐廳,也有推出出前一丁,取代價格較廉的即食麵。

食為聖職 香港製造

日清極為重視產品質素,所以大部份的食品都是產於香港廠房。安藤清隆表示:「我們在大埔的食品廠房,三十多年來一直運作和在同區進行擴展,有效控制食品質素。」

日清在香港的團隊人數多達接近八百人,當中有近七成為生產線上的前線員工;出品的質素,正是要靠他們來把關。「『食為聖職』是日清的其中一個座右銘。作為出產食品的公司,日清堅信這是一項光榮的工作,任重道遠;我們希望眾員工都持有同樣的信念。」安藤清隆稱,出產食品者,要對食物保持一份尊重,亦要重視消費者和食用者,因此對出品質素、安全及衛生,不容絲毫輕心。

安藤清隆坦言,雖然廠房內設有不同的硬件,如閉路電視及各種審查措施,以協助監察產品的質素;但如果團隊沒有全心做出最好品質,業務只會每況愈下。「有些國家或地區的食品商,會用上低品質甚至非法的材料,以謀取更高的利潤。我們則要求團隊誠實,尊重自己的職份,這無論對員工或是對公司來說,至為重要。」

  為了鞏固「食為聖職」的
信念,日清在香港的廠房建立了
一套文化,以一套守則,傳達公司的核心價值。這套企業文化,由簡單的事情開始;例如每位員工於早上一定要彼此問安,說聲「早晨」,並要求員工熟悉同事的名字,亦要保持廠房和辦公室整潔。「日清提供每位管理人員一本守則,讓大家知道甚麼應該要遵守,甚麼應該做,由淺入深,讓同事慢慢習慣,融入日清的文化。」

本地新苗 晉升有途

日清作為一間全球本地化的企業,在聘用的策略上,也顯得國際化。「我們聘用很多在本港長大,接受教育,在本港大學畢業的本地青年。入職時他們大多會在公司的市場部門工作,協助發展新產品。有些一路在職業階梯上晉升,現在正擔任品牌的主管。」以往日清於香港的高級管理人員主要由日本人擔任,但現時為了更好與本地或中國的合作伙伴或同事交流,公司起用了不少操粵語或普通話的本地人,擔任管理人員的職位。

雖然日本企業管理文化有其風格,但安藤清隆笑言,日清香港經過三十年的歷史,管理模式已變得非常本地化,與傳統日式企業大有不同。他舉例說,香港分部的管理層很樂於收集下級的意見,以改善公司的營運,或是「度橋」研發出創新產品。此外,日本人視上班為生活的全部,廿四小時都在工作;香港人則比較講究生活平衡。「但香港人的思考比較靈活,曉得變通,這是本地人的優勢。」

日清香港的經理級重點培訓員工,會與中國和新加坡分部的同事一起接受三次、每次為期3-4天的培訓,內容包括領導才能、邏輯思考等等;由來自不同學院,例如中國的復旦大學及日本的教授或講師講授課程。培訓班會輪流在中國、新加坡或香港舉辦。此外,日清亦會不定期安排經理級或重點培訓員工到日本的總部交流,同時參觀於當地的研發中心及食品安全中心。「如此他們便能明白到日本總部的品質水平,有助於香港廠房能達到同樣的水準。」

安藤清隆續道,雖然日清在中國的市場不斷發展,銷售額持續每年以雙位數的比率增加,但日清寧重產品質素,而非數量增長,所以限制了廠房擴張的速度。「我們寧可放慢發展的腳步,也要確保每個廠房生產食品的環境合乎理想,並要教育員工與日清的核心價值一致,保持優質出品。有很多食品企業銷售額每年都能翻一翻,但在擴張業務之餘,卻犧牲了品質。我們不希望這樣。」由此可見,日清對質素的確有一份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