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新媒體藝術崛起 跨領域人才炙手可熱

06 Oct 2017


 
 
由發展局及規劃署合辦的「印象∞香港」展覽,正在中環展城館展出。
Keith將於「台北白晝之夜」表演的作品《Cycling Wheel:The Orchestra》。
張栢基三年前創辦AniMotion,為商場及博物館提供技術方案。
隨着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新媒體藝術興起,當中強調藝術家、作品與觀眾三者之間的互動。本地大型表演場地積極採用多元化新媒體技術,帶來更多嶄新的藝術表現模式;不少商場及品牌亦大灑金錢,聘請數碼媒體公司創作互動藝術裝置,吸引人流。今期《JobMarket》走訪多家數碼媒體公司及藝術機構,了解相關市場的發展前景及人力供求情況。

商場善用新媒體 辦互動藝術展宣傳
新媒體的出現,推進藝術創作及作品分享的渠道。香港數碼藝術創作協會會長羅富鴻指出,「新媒體藝術牽涉設計、視覺藝術、電腦科技、網絡平台、多媒體等不同元素,不但超越不同領域的限制,更加強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的互動,例如近年常見的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及互動藝術展覽。」他又指,香港科技發展成熟,不少商場及品牌亦會選擇利用新媒體藝術作宣傳工具。他直言,現時位處尖沙嘴、銅鑼灣、中環的一綫商場,舉辦為期一星期的互動藝術展覽,平均會花約三四十萬元。

羅富鴻稱,「市場對具相關藝術及技術背景的人才非常渴求,包括軟件工程師及數碼創作總監等。」不少人會開設數碼媒體公司或成為自由身工作者,「剛入行的creative artist月入約一萬三千至一萬五千元,他們的作品一旦在社交平台引起反響,獲大眾認同,便能很快跑出,收入可急增。」

利用VR推廣粵劇 西九覓專才策展

新科技令現實與虛擬世界產生互動,顛覆了時間、地點、空間的運用。西九文化區教育及拓展主管(表演藝術)黃槿指,在藝術層面而言,表演藝術、裝置藝術、聲音藝術、跨媒體藝術,是七十年代後受新科技影響得最多的四個範疇。

西九積極採用多元化新媒體技術,提供M+展亭等場地予不同藝團,舉辦展覽、舞台劇、舞蹈表演等活動,呈現嶄新效果。此外,西九為於明年開幕的戲曲中心設計了一個新的導賞體驗,利用VR及3D投影等技術,讓參加者了解粵劇的文化及歷史背景。他稱,「該中心廣場地面亦設多個屏幕,並利用投影技術作導航,希望吸引穿過廣場的人停留八至十分鐘,觀賞如介紹老倌的影片。」

為了將藝術帶入社區,西九在11月與太古集團合作,在太古坊舉辦「觀.影──香港舞者」(ON VIEW: HONG KONG)舞蹈項目,黃槿指,澳洲編舞及舞蹈影像導演和本地舞蹈家,聯手攝製一系列具特色的舞蹈影像,並會發展成為網上錄像、裝置展覽及現場演出,「路過的行人亦可透過大屏幕與舞蹈家互動。」

黃槿表示,西九有意增聘策展人及製作人,惟請人有一定困難,「現時全亞洲均發展文化產業,如深圳蛇口開設V&A(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展館,大家都爭相招攬對科技及新媒體有一定掌握,及有大型表演場地工作經驗的專才。」他同時指,近十年愈來愈多學生修讀與媒體藝術有關的學科,相信未來有更多生力軍加入市場。「西九希望可以培訓更多本地人才,始終外國專才長遠未必願意留在香港發展,而且香港人才能真正詮釋及展現本土文化。」

獲電子藝術大獎 新媒體達人衝出國際  
香港的新媒體藝術發展仍在起步階段,但其實早有本土新媒體藝術家衝出國際,贏得獎項。新媒體藝術家林欣傑(Keith)於十年前設計的大型互動裝置「左左右右瑪利奧(Moving Mario)」,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PRIX Ars Electronica)互動藝術組別的電子藝術大奬。

Keith大學時主修資訊系統學系,到紐約留學期間初次接觸到新媒體藝術,令他深受啟發,更認定新媒體藝術為其事業發展方向。他於2009年與來自台灣的新媒體藝術策劃人蔡宏賢合作,創立Dimension Plus新媒體藝術創作團隊,分別在香港及台灣設立工作室。

除了追求視覺效果,Keith的作品亦經常加入音效,例如最近他參與「台北白晝之夜」新媒體藝術節,受另一位藝術家啟發,將單車車輪重塑成表演工具,他稱,「除了可以轉動車輪外,今年再添加新元素,把燈光和聲音結合在車輪上,成為三件表演樂器。」

Keith亦有到深圳參與新媒體藝術活動,比較中港台三地的新媒體藝術發展,他慨歎香港相關配套欠缺前瞻性,「政府只提供資金及地方等硬件,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並不能推動新媒體藝術發展。」

他解釋,新媒體藝術作品需要觀眾的參與才可建立互動性,但現時香港欠缺平台讓藝術家發表作品,「有部分藝術空間規定只能用作個人工作室,不能讓公眾參觀,出現『做完無人知』的情況。」為承傳及發展本土的新媒體藝術, Keith成立「製造實驗室(Fablab)」,「本身製造作品都會使用不同器材及工具,成立目的是希望其他人都能使用,將他們的設計概念變成實物。」

平衡藝術與商業 設實驗室培育人才
不少新媒體藝術牽涉高成本製作,新媒體藝術家張瀚謙(Chris)成立XCEED及XEX兩個團隊,前者專注藝術創作,後者則加入一些商業元素,以平衡開支。Chris表示,「XEX的項目通常會與國際品牌合作,例如上月初我們與韓國護膚品牌Dr.Jart+合作,於上海某商場推出『視聽體驗館』,以「光」結合聲和影為題,製作一個互動藝術裝置,參加者進入展覽館,彷彿置身一顆鑽石內,除了可親眼看到不斷變化的折射光綫,也會聽到隨着光綫變化而轉換的音效。」

XCEED亦經常參加本地創作,包括今年由發展局及規劃署特別舉辦的「印象∞香港」展覽,Chris說:「透過新媒體藝術,將香港景點、颱風及報紙頭條等數據視覺化,呈現在觀眾眼前。」

他坦言,香港的新媒體藝術發展較其他亞洲地區慢,主因是創科研究不足,因此其藝術團隊也身兼培育下一代的角色,於去年設立以研究為主的XPLOR實驗室,並參與第八屆校園藝術大使計畫的深化藝術課程。他表示,「我們成立『不觸電發明同學會』,希望透過工作坊讓中小學生接觸電子藝術,他們在過程中學習製作迷你機械人及電子樂器,更有機會上台演奏。」

Chris希望團隊未來有機會踏上國際舞台,亦打算參考日本知名多媒體創作團隊TeamLab的做法,以巡迴展出等方式展出團隊以往完成的商業作品。

互動裝置吸人流 力攻東南亞市場
AniMotion Studio三年前由動畫製作公司轉型為數碼媒體工作室,為商場及博物館提供技術方案。其創意總監張栢基表示,「大眾喜歡互動性較高的藝術品,會『打卡』及分享到社交平台,故不少商場願意投放資源搞多媒體宣傳活動。現時一些大型連鎖店,如Nike及Topshop也會在Pop-Up Store或概念店加入互動裝置元素,可見新媒體藝術市場前景樂觀。」

剛開始時他們為每個活動度身訂造裝置藝術,但香港R&D(研發)成本高,他們唯有改變策略,製作不同產品,租借予客戶,「每件產品由研發到產出,快則一兩星期,難度較高的則要花約兩三個月。」早前他們租借了一個牧場音樂裝置予某商場,牧場地面以木頭搭建,木頭內建傳感器及鏡頭,「小朋友踩上木頭,木頭便會發出不同音調。」

張栢基稱,該公司去年營業額超過七位數字,未來除了本地市場外,亦希望發展內地和東南亞市場,「運輸及技術支援是必須處理的難題。」現時他們共有五名員工,並打算增聘具電子工程、編程或設計背景的新血,「新入行的畢業生市價月薪約一萬五千元。」

強調跨學科學習 增加實戰機會
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副院長葉旭耀認為,現代人生活被新媒體侵佔,故藝術家亦無可避免運用此媒介及語言,思考社會當下的處境。他稱,如藝術家有編程知識,他們只要利用電腦,就可以製作VR、AR、傳感器等程式,「平有平做,貴有貴做。」

為配合時代發展,除文學士、理學士課程外,該學院新增文理學士課程,除了結合科技與創意,亦強調跨學科學習,包括物理學、生物學、社會科學等,「例如VR技術亦牽涉光學知識。」

為了讓學生增加實戰機會,及與業界和公眾交流,他們每年均會舉辦「Playful Media」展覽及畢業展覽,展出學生的多媒體藝術作品。另外,城大四度舉行「極地環境」探索之旅,創意媒體學院的學生可到世界不同極地,如南極、美國沙漠、越南洞穴等,「學生會收集環境數據,再設計創意項目。曾有學生製作了一個三百六十度的極地影片,比較香港及南極的光污染情況。」
相關: 新媒體
 
Previous Articles
理大培訓人力資源管理人才 推動企業穩步向前
  12 Jan 2018
共享工作間租務商機處處 中港企加入「戰團」力聘管理...
  04 Jan 2018
抱持理念又要收支平衡 專上學院初心未變絞腦汁開源節...
  02 Jan 2018
港經濟市道向好大學生求職路暢通 I.T.最好景業界...
  27 Dec 2017
網上平台成趨勢 旅遊業革新 企業覓才迎商機
  21 Dec 2017
就業 創業出路繁多 英才網助畢業生探索人生
  15 Dec 2017
政府出招減護理人手壓力 十億樂齡科技大餅代理商乘勢...
  05 Dec 2017
經濟增長理想 三大行業齊搶人才
  30 Nov 2017
1 - 8 of 86 Page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