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中小企2.0 綠意盎然 調解世代 大和解 突破時刻 90後求職講場 人力之緣 企管達人 政府「工」略

山寨廠變身大企業 李沛良轉攻高技術 迎接市場新趨勢


東江集團(控股)主席李沛良(左)和行政總裁翁建翔與時並進,在千禧年代為集團今日的高技術生產建立基礎。
三十多年前,東江集團主席李沛良不過是一家山寨廠的東主,但今日東江集團已成為員工逾三千人,內地首屈一指的注塑模具出口商,害怕被人取代成為李沛良的事業轉捩點。為了不被行家搶生意,集團在千禧年拋棄當時賴以維生的低技術模具生產,情願接手利潤低但技術要求高的生產,為集團今日的高技術生產建立基礎。眼見智能家居發展迅速,他期望日後與客戶交換技術,共同研發新產品,與客戶互利共贏。

模具被譽為「工業之母」,小至鈕扣螺絲,大至雪櫃、汽車,其中的生產加工、製作組裝的過程,模具均派上用場。李沛良在1979年乘內地「逃亡潮」來港後,看好模具前景,毅然走入模具廠學師,更立下創業夢,當時他只有二十歲,「我跟自己說,要用三年學本領、三年儲本錢,然後開公司,成功就六十五歲退休,失敗就做到七十五歲。」

研發精密模具難取代
結果,李沛良在83年自立門戶,比原定計畫早了兩年,當時在港的山寨廠,佔地七十平方米,員工亦只有七人。三十多年後的今日,集團分別在深圳光明、深圳布吉、蘇州及德國設有工業園區,總面積超過十萬平方米,員工超過三千人,並躋身內地最大注塑模具製造出口商。李沛良坦言,當中集團經歷「質變」,才有今日的成就。

他續說,集團千禧年前,主要製作水筒、汽車泵把等的模具,雖然有一定的利潤,但他卻為公司的前景惶恐不安,「我覺得一直做下去的話,技術價值不夠高,很容易被人取代。」他於是大刀闊斧轉型業務,並逐步退出技術要求低的產品,轉而參與難度高的項目,「即使利潤低,只要其中的技術要求高,我也會做,因為愈難做,就代表被人取代的機會愈小。」

東江集團現時的模具及注塑產品涉足多個行業,包括手機及可穿戴設備、商業通訊設備、醫療及個人護理、家電及數碼設備,另外亦設超大型模具製作事業部,主要針對汽車儀表板模具。李沛良表示,製造業的技術要求愈來愈高,他們近年亦要跟客戶同步研發,以解決技術問題,但他認為是好事,「經過長時間討論及配合才做到的產品,證明更加難被人取代。」

李沛良更指出,隨着科技發展,包括雪櫃及汽車在內的產品,塑膠件的應用範圍將會愈來愈廣泛,未來更會積極拓展智能家居業務,迎接科技新趨勢。

料六十五歲退休圓心願
在業務上,李沛良相信要「近難而上」,說到管理人才,他則強調「共同利益」。他指出,管理層要掌握人性,更不諱言人性就是自私,但經過規範後,私心促使員工建立自己是企業主人翁的心態。李沛良於是為公司的經理、主管及技術專家,設立激勵機制,「我要求每個項目都要有一成六的回報率,以一個投資額一億元的項目為例,我會要求項目經理一年要有一千六百萬元利潤,如最後超額完成,多出來的部分,其中三成會直接分給經理、技術人員,及其他對利潤有影響的員工。」

對於不少上市公司以分配公司認股權獎勵員工的做法,李沛良認為股價升跌受市場氣氛影響,難以全面反映公司的經營狀況,「激勵機制的設計,是希望營造到公司的生意好壞,不止是經營者的事,而是大家的事。」

企管心得
激將法提高員工水準
李沛良不相信給予員工「鐵飯碗」,就是留住員工的方法,「他們加入公司,我就會告訴他們,公司會炒人,但我會不斷提供培訓,令員工的離開變成是公司的損失。」不過,激將法一出,集團員工卻成為行家挖角的對象,行內更有數十家公司由集團的前員工創辦,對此他卻看得開,「證明我們公司的員工有水準!」看着公司近年穩步發展,今年五十八歲的他笑言:「我應該可以六十五歲退休!」



本文摘自2017年4月21日《星島日報》A19 每日雜誌 企管達人